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三下乡”纪实】我院学子追踪红色记忆,寻找“一条被子”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日期: 2021-07-24 信息来源: 点击数:

根据学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工作要求,7月17日—19日,学院“三下乡”社会服务团队--“红色浪潮”团队师生一行4人,前往桂林市灌阳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是前期社会实践工作的继续和深入。三月、四月期间,团队到灌阳县,相继整理了湘江战役期间,红军与灌阳群众间发生的“祖孙三代保红旗”和“一条被子”的故事。为了继续深入挖掘和寻找故事中的真实细节,“红色浪潮”团队三次来到灌阳水车乡,试图寻找“一条被子”中的新故事。

根据灌阳县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酒海井红军纪念园的陈列馆的展示,“一条被子”的故事,讲的“一九三四年十一月末,红军经过水车,翟顺修帮助红军架浮桥,分别时红军送给翟顺修的棉被。”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与水车乡现任村支书取得了联系,得知故事主人公翟顺秀的后人正好回到老家,很快动身前往收集细节。

在现任村支书翟翠峰的家里,水车乡老支书、翟家后人和老人们围坐在一起,共同回忆起当年“一面红旗”的动人故事。原本在陈列馆里只有两三行的记录,此刻变成了一段段鲜活的历史,“一条棉被”的后人将自己爷爷翟顺修与红军的故事细节一一道出,讲到激动处,老人不禁感慨万千,年轻的队员们亦是热泪盈眶。,

经过初步整理,“红色浪潮”团队还原了故事更多细节:一九三四年十一月末,国民党反动军告诉村民们红军要来了,快躲进山里,当时的村民们不知道红军是好人,在国民党反动军的逼迫下,村民委员会主任敲锣打鼓的走街串巷让村民们赶紧躲上山。由于害怕,村民们来不及收拾东西,慌慌张张的躲进山里。当时翟顺修的儿子,突然发高烧,哭着要下山,翟顺修就带着儿子下山找医生,路上遇到一小队红军,刚好里面有一个军医,翟顺修的儿子在红军的无私救治下很快痊愈。儿子痊愈之后,翟顺修拿出家中的鸭蛋等土产要酬谢军医,却被红军医生一再谢绝,并告知“我们红军是救老百姓的,不收钱”。翟顺修心怀感恩,带着孩子返回山中,并告诉乡亲们,是红军救了儿子,红军是好人。

后来,红军部队需要修桥过河,翟顺修为了报答恩情,就带领村民们下山帮助红军修桥,还从家里拆来门板、桌子给红军架桥用。当时正值隆冬季节,翟顺修带头跳进冰冷刺骨的江水中,打桥桩、架桥板,一直坚持到架好浮桥。红军们被翟顺修不畏艰苦的精神感动,临走前赠与翟顺修一张棉被。当时天气寒冷,条件艰苦,这一张棉被给翟顺修一家带来许多温暖,也承载着军民们的鱼水情深。

故事虽然简单,情节却十分感人。通过一些细节的对比,“红色浪潮”团队发现整个“一条棉被”的故事不单单是治病报恩的简单关系,还有翟顺修带头修桥、主动报答红军等递进情节,还涉及到翟顺修发动身边村民共同帮助红军的动员过程。但这样的细节在网络上搜索不到,如果要继续加以印证,需要团队需要到相关部门进行寻找。

类似的“红色记忆”还有很多,但记忆正在消逝的情况同样无法逆转:老辈人间往往将这样的故事口口相传,缺乏明确详实的书面记载,很多细节就在故事传送中散逸,加上最近人口流动快,“一条被子”的后人早已客居他乡,故事细节就没有一直在本地生活的后人传承的清晰。

为了更好的传承和挖掘红色记忆,”红色浪潮“肩负起红色记忆讲述者的使命,使用现代化多媒体的故事、多角度的记录这些故事细节,让更多人知道我们过去走过的路,让记忆世世代代流传下去。(撰稿人:李雨思  冯芊芊)


Copyright 2021 @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航空服务与旅游管理学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