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暑期“三下乡”纪实】我院学子返乡调查黄梅戏发展现状,助推文化产业振兴,实现乡村脱贫攻坚
日期: 2020-08-30 信息来源: 点击数:

为了传承特色戏曲文化,促进戏曲旅游发展,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进而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实现全面脱贫攻坚,2020年8月1日起,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的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的安庆黄梅戏旅游开发调研团队前往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石牌镇进行三下乡活动调研。本次三下乡以“传承特色戏曲文化,促进戏曲旅游发展,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为主题展开,通过实地调研,了解、掌握以石牌镇为代表的安庆黄梅戏文化发展情况,并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特色,调查黄梅戏曲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现状,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这一特色资源,发展安庆特色的“黄梅戏旅游”。

石牌民间文化是古皖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梨园佳子弟,无石(石牌)不成班”的美誉。2017年7月28日,石牌镇入选为第二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

(图为石牌镇老街一隅)

政策支持,乡村振兴

石牌镇一直以来都是戏曲东西交融、南北碰撞的创新高地,是成为孕育中华“国粹”的圣城,最早在1961年5月《人民日报》就发表文章对怀宁“黄梅戏”加以认定,1981年5月,时任全国政协委员会、著名戏曲理论家马彦祥曾来石牌考察。2017年9月安徽省省长李国英赴怀宁县调研石牌戏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规划建设戏曲特色小镇。

(图为石牌镇人民政府正门)

为深入了解政府对近几年黄梅戏的发展规划,队员与石牌镇镇府的戏曲建设指挥部部门人员进行访问并且请教。了解到近几年政府对于传统戏曲文化的发展颇为重视,中央曾几度下放资金,投入黄梅戏曲的发展,仅搭建地方戏台、剧院,组建剧团就投入几千万。黄梅戏曲特色小镇项目更是广为投入。

谈论之际,我们了解到近年来,石牌镇紧紧围绕打造“中国戏曲文化的创新基地、戏曲人才的培养培训基地、戏曲交流的展演展示基地、戏曲艺术的评奖帮将基地”为核心的国家级戏曲文化特色小镇建设目标,倾力打造产业有支撑、文化有内涵、旅游有品位、基础设施完善、戏曲氛围浓郁的特色小镇。近年来,政府部门领导尤为重视、高规格推动。在2017年9月,省委书记李锦斌做出批示:“积极推进石牌戏曲文化特色小镇建设,完善规划设计,注重特色塑造,促进戏曲传承创新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融合推进。”同年9月,省长李国英到石牌调研特色小镇建设,同样要求要打响戏曲文化特色小镇品牌,挖掘与开发得天独厚的戏曲文化资源。

确实,一出好戏除了名家师友扪,最应该感谢的就是给予戏曲事业赞助和支持的政府部门。

(图为政府戏曲特色小镇建设指挥部部门工作人员在查找几年来石牌镇关于戏曲发展的大事记)

现如今,小镇的黄梅戏曲临时展览馆和小镇客厅两个项目已经初有成效,我们有幸在政府相关部门人员的陪同下对其进行调研走访。

桂航学子三下乡—走进艺术,更近艺术

项目一经实施,我们便开启了团队的走访之路。拜访当地有名曲艺表演家、与戏迷交谈黄梅艺术,询问相关戏曲公司演艺情况等等这些计划都已经一一落实。

自从去外省读了大学,与家乡接触的机会就少了,除了寒暑假这种长假可以回家,便没有了多余的时间和机会。中国人最讲究含蓄,大多是不会直接说出自己想家的,只道句:好久没听家乡的黄梅戏了。想必你也该领会其中的深义。从小就听着黄梅腔调长大,怀旧之情油然而生,我便迫不及待的开启了团队的第一程—听一曲黄梅佳音。

在炎热的夏天,挑出晚上这个时间段去专门听戏,寻找戏源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正巧碰上石牌镇的黄梅大道的乡村舞台表演的节目正是我从小就喜欢看的《女驸马》。

(图为戏曲女驸马的片段)

满足了自己的私欲,看一梅黄梅佳曲,这便要进行我们的下一项计划——拜访相关艺人。由于时间不凑巧,当地从事戏曲行业时间最长、最为年长的艺人爷爷去参加这周的最后一天演出了。但是,他的妻子王奶奶热情的招待了我们,并给我们讲解爷爷及他们剧团的相关事宜。

从王奶奶的口中了解到,爷爷痴迷于黄梅戏,戏曲行业一进就是几十年,从三十岁起就在剧团打杂、拉二胡,现如今已经是近80岁的高龄了,家里的孩子担心老爷子的身体,曾多次劝他回家好好休息。老爷子不听、也不肯,这毕竟是他一辈子都爱好的事业啊,怎会轻易割舍,与其说爷爷对戏曲痴迷,不如说戏曲已经融入了他的生活、乃至生命。

(图为王奶奶正在为我们查找艺人的过往知名表演场面剧照)

在王奶奶的介绍下,我们不仅知道了戏迷,还找到了爷爷工作的剧团,也是现如今石牌镇最大、最为知名的剧团——京黄演艺公司,以及去该剧团团长——胡团长家里拜访。

(图为京黄演艺剧团门面)

(图为剧团胡团长)

通过对胡团长的访问我们了解到他从小就对家乡的黄梅戏曲有着浓厚的兴趣,深厚的感情,以往家里的祖辈和父辈也都是从事戏曲行业的。他创办剧团一来谋生,二来想将戏曲传承与发扬。胡团长说以前年轻的时候一个星期要去十几个不同的地方唱大戏和小戏,组织和参演几十场不同的演出,如今年纪大了,也就很少上台演出了,便负责了后勤组织保障工作。并且社团每年都会招新,他指定的规则也一年比一年严格,因为他想要真正好的苗子,热爱戏曲、吃苦耐劳,有着让家乡黄梅戏曲走出去,活起来的决心。听了我们的项目,他很支持,也很激动,他说家乡的黄梅戏沉默了太久了,这两年政府在黄梅戏特色小镇建设方面颇为上心,黄梅戏是他祖祖辈辈的事业,是他的信仰,亦是他的孩子,他太希望黄梅戏文化能够振兴并且发扬光大。

石牌镇的老街里不仅有专业的演员和剧团剧院,还有一些“戏迷”,所谓“戏迷”便是那些喜欢听戏,经常听戏,而且大多能明白是什么,时不时还能哼上几段小曲,但不是专业演员,这一类人被称为戏迷。他们与专业演员的私下关系也是极好的,经常与专业演员一起讨论曲调,交谈心得,没事的时候对上两句小曲。一些专业演员若是家里遇到突发事情,这时便会让戏迷上去顶替救场。

(图为石牌镇剧院内黄梅戏戏迷俱乐部)

一阵阵锣鼓,一阵阵沸腾,一段段黄梅,和着八月丝丝缕缕的微风,渡进我们的心里。

弘扬并创新戏曲特色文化,助推旅游经济发展

“梨园佳子弟,无石不成班”曾是石牌历经百年而不衰的文化生态,“出门三五里,处处黄梅声”现为石牌引以为傲而不息的文化自信。要想让黄梅戏真正的活起来、走出去传承这一方面是必不可少的,但接下来更为重要的的一步便是创新。让戏曲与旅游相结合,文旅共赢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

相关部门对于黄梅戏进行了深度开发,将黄梅戏品牌与与当地旅游相结合,“白天看景,晚上看戏”是一个好项目。于是白天我们便在黄梅大道、石牌古镇、石牌老街以及小镇客厅等地方参观。晚上则打听哪个地方有曲目,前往欣赏。



而中午我们则在当地以黄梅戏为主题的特色餐厅用餐,价格实惠,游客居多。店里的餐桌用具包含黄梅元素,音乐也是黄梅戏为主。


石牌老街的店面也是颇多的,其中也包含不少有关黄梅戏元素的商品,有古老气韵的,也有新潮风尚的。其中令我们印象最深的当属戏曲服装盔帽制作的张爷爷,张爷爷也是从事该行业几十年的老手艺人了,石牌镇各个大小剧团的服装道具都会找他制作。他认为服装道具是一个专业戏曲演员的基本条件,有时候衣服头饰的其中一个元素就可以反应一个人物的性格脾气,就如同让一个丑角来穿妖艳的服饰是不合适的。并且张爷爷的门面几十年从未翻新,他表示在这里制作了近大半辈子的戏曲道具服装,已经习惯了这里工作的气氛。


(图为石牌老街制作戏装盔帽的张爷爷)

告别了张爷爷,我们进入了下一家店铺,这里主打黄梅元素首饰和租赁服装,这也是我们最喜欢的一个环节。首先,进入眼帘的便是戏曲元素的各种配饰,期间我便被其中一款与高中状元的女驸马韵味相似的耳饰所吸引。银针下长款链条戏曲元素与现代潮流的碰撞,着实令人耳目一新,抵不住艺术的魅力将其买下。该店的另一个特色便是可以给客人定制妆容、出租戏曲服装。


在专业学习戏曲朋友的陪同与鼓舞下,我们决定穿上专业的服装来体验一次独特的戏曲情怀。经过将近两个小时的挑选服装和妆容设计,我们终于达到了我们期待已久的效果。从小就听着戏曲长大,却不曾真正体验一次,直至那一刻终于圆了我们期待已久的愿望,那一刻是激动人心的、是神圣的,无论如何都要拍照记录的,俨然自己似乎是一名戏曲演员,可以演绎别人的悲欢离合。

(图为朋友化妆期间拍摄图片)

黄梅戏与旅游业的结合委实是一项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但我始终相信只要国家政府重视、专业人员创新务实、人民大众支持,文旅双赢局面指日可待。

圆满结束,收获颇丰

八月的石牌虽热,防晒伞也抵不住这夏日炎炎,但在此期间我们认识了不少热心肠的人、了解了不少关于黄梅戏的专业知识,听了不少专业演员的演艺之路上的故事,增长了自己的见识与知识,也是收获颇丰的一个月。“传承戏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安庆黄梅戏旅游开发实践团一直都在行动。(供稿人:李晨

Copyright 2021 @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航空服务与旅游管理学院版权所有